—— 咨询热线 ——

027-87833638

殡葬禁忌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殡葬文化 > 殡葬禁忌 >

中国古代殡葬习俗禁忌

发布时间:2019-01-07 10:37:26  浏览次数:

世间万物都遵循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,人也是无法避免死亡的,死亡神秘莫测,人们也往往畏惧着死亡,在人生的最后一程中,人的丧葬礼仪就和迎接新生儿仪式一样重要,我国的丧葬礼仪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,形成了很多独特的风俗。本期老尸说将带大家一探殡葬禁忌。
中国古代非常看重丧葬后事处理,为了尊重过世的人或者说是让后人可以幸福安康,形成了一些理念和实践上的禁忌,在殡葬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,否则将会彰显不吉利,同时也是对先人的不敬。
中国古代的殡葬习俗非常看重人最后临走的时刻,在亲人弥留之际,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,为他穿好寿衣,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,这叫做挺丧。
寿衣必须在死者咽气之前穿好,相传咽气后穿的衣服逝者根本得不到,到了另一个世界还是赤裸的。寿衣的样式也是有讲究的,内衣内裤是白色的,外面再穿的衣裤都是黑色的棉质材料,最外面也要穿黑色的宽大长袍。死者所有的衣服都不能有扣子,必须用带子绑紧,这就意味着“带来子孙”,寓意多子多福,子嗣绵延。寿衣一定要是传统式样,不论是哪朝哪代,都必须如此,因为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后要认祖归宗,老祖宗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服饰的话,就会认不出自己的子孙后代,所以不会给死者一个安宁的归宿。
中国古代还有停尸要停三天的说法,这风俗还得从一个赵姓秀才说起,这人艳福不浅,却没想到是个短命鬼,在取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媳妇生下三个儿子后就驾鹤西去了,他媳妇没办法一个人累死累活把几个孩子拉扯大了,在他们纷纷成家立业后,老婆子本该享清福却由于劳作惯了,又开始养鸡和种地,一天她最引以为傲的芦花鸡不见了,她一着急一上火到处去找,结果一不小心就摔死了。见自己的娘走了,孩子想着立即入土为安比较好,就把老娘放入棺材埋进了土中。不想半夜有人路过坟地听到有声响,告诉了三兄弟,第二天他们开棺一看,娘本来没有摔死是被自己活活闷死的,出于巨大的愧疚,他们一想不开就全都上吊自杀了。邻居为了避免这种意外就要将棺材多放几天再出殡,后来这慢慢成了一种风俗,流传了下来。
在做丧事的时候,死者的亲属要穿孝服,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,与死者的亲缘关系不同,孝服也不同,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﹐均取白色﹐并有五服制度﹐即按服丧重轻、做工粗细﹑周期长短,通常孝服被分为五等﹕斩衰﹑齐衰﹑大功﹑小功和缌麻。我国有“披麻戴孝”这个词语就是出于此。
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,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。王公贵族、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。也有后人,通常是死者的子女为了显示自己对父母的孝顺,往往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,大张旗鼓地举行丧葬仪式。尊长死后,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,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,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,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,称“守制”。
中国古代殡葬有极多的禁忌,比如忌理发是古人认为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绝对不能随意理发,家中若有父母亡故,儿女是要留头发表示对父母的孝心、哀痛和思念的。还有一种说法,若是将头发胡须刮除,将会使亡灵丧失辨别亲人相貌的能力,有可能不能避免伤害,导致灾祸上身;忌日禁指寻欢作乐,因为亲人过世本来就是一件很沉痛的事情,为人子女,在父母活着时,需要时时刻刻孝顺他们,在他们死后,也要哀悼亲人,不说每天要以泪洗面,也不能做寻欢作乐之事,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,不仅会受到周围邻里的议论,还会受到死者的诅咒,会遭受灾祸;灵前忌有猫出现,死者躺于棺材中,还没有出殡之前,不能有猫接近。按照传统的说法,猫尤其是黑猫特别容易通灵,也就是可以连接阳间和阴间,因此不得让其接近尸体,否则有可能会伤害死者,也可能会给这个家庭带来不祥。按照科学的解释是人刚死后还保存着生命的气息,遗留着神经元,猫是一种很容易带静电的动物,猫一接触尸体就有可能导致尸体移动,甚至是坐起来这种匪夷所思的现象。
下葬要选择日子,根据坟山的坐向和死者的出生年月,择出来不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,并且能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的日子,以使死者享安宁,生者获富贵。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,则按“蒙拢大吉”下葬。东北地区的朝鲜族、赫哲族、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,而不能在双日出殡,据说,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。
民俗禁忌中的内容,尽管都是虚幻的,并具有较强的迷信色彩,但有些如农业生产、养生、健康等内容,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,是积极的,不必作全面否定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知识的普及,人们不断深入认识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规律,将更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,这才是更高意义上的择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