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 咨询热线 ——

027-87833638

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 >

殡葬礼仪文化:出殡礼仪

发布时间:2020-11-19 10:26:54  浏览次数:

殡葬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,也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殡葬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,新时代,土地资源成为宝贵资源,因此火葬代替了土葬,为节约国土资源作出了贡献。但是有些传统的殡葬礼仪文化是不可替代的,比如出殡礼仪。下面就跟着武昌殡仪馆一起去了解一下吧~

 
《说文·歺部》:“殡,死在棺,将迁葬柩,宾遇之。”这是说,人死了,将遗体放在棺材中,以宾客之礼对待死者,这就是殡。无尸曰“棺”,有尸曰“柩”。因其中有遗体,故民间又称“灵柩”。“遇”是对待,“之”是宾语代词,代指死者。换言之,“殡”就是将灵柩停放在灵堂里,摆上一段时间(三五七天或更长),这也是死者入殓后停柩待葬的意思,这期间给死者以宾客之礼(即奠祭、吊唁等送行仪式),故民间又称“停柩”。“出殡”就是将灵柩送出去。
 
从治丧的过程看,灵柩停于灵堂之中,家属及亲朋们通过守灵、吊唁和奠祭等完成了与“神灵交流”的程序,于是将灵柩恭送出去,或下葬或火化,或暂厝于庙中。恭送灵柩出门就是“出殡”。这是治丧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,一般会伴随着相当热闹的仪式活动。
 
中国传统的出殡通常在“辰时”,即上午7-9点,7点意为“辰初”,即辰时开始之意,8点为“辰正”,即在正中之意,民间有“辰时发引”之说,在8点前后出殡都为辰时发引。古代的时间概念较现代模糊,故我们今天无须去精确古代出殡的时间。“引”是引绋的意思,古时出殡,由孝子女及亲友人等牵引挽在灵车上的绳子,向前拖动灵车。后世演化为一个礼仪的形式。停柩时,灵柩摆在灵堂的什么位置,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礼制规定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夏后氏殡于东阶之上,则犹在阼也。殷人殡于两楹之间,则与宾主夹之也。周人殡于西阶之上,则犹宾之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以其既死,无所知识,孝子不忍以生礼待之,犹尚阼阶以为主”。
 
这是说,夏朝人将遗体入殓后,置于房屋东侧台阶处,因为人们一般以东阶为主位,将逝者当主人看待。这是夏代神本章观点的体现。殷人则殡于堂上东西两柱即“两楹”之间,是“尊之以宾主二事”,这是商代将生者与逝者对等看待的结果。周代人将逝者置于西阶上,表示视逝者为客人。从夏到周,反映出人们对待逝者由“神本”观念向“人本”观念的进化。我们现在继承的是商代的殡法,即将灵柩置于灵堂的正中间,即“两楹之间”,以为这里是最尊贵的地方。
 
“殡”后来也代指灵柩。《左传·昭公二年》:“使杜泄告于殡曰:‘子固欲毁中军,既毁之矣,故告。’”杜预注:“告叔孙之柩。”这是指杜泄将败师之事向叔孙氏之灵柩报告。《清史稿·礼志十四》:“其在远闻丧者,始闻,易服,哭而行;至家,凭殡哭。”此指在外听到亲人去世,奔丧到家后要靠着灵柩哭泣。
 
现在,城市的殡仪馆中,治丧礼厅的后面一般通过地下通道即是火化间,仪式礼厅与火化间之间的距离非常短,没有给出殡仪式留下空间余地。如此,出殡仪式通常就会被省略掉。但是,有时候,殡葬业者也会将从医院太平间接运遗体作为出殡仪式予以铺陈,同样将这一仪式做得有声有色。